等离子割炬的保养
1. 正确地装配割炬
正确、仔细地安装割炬,确保所有零件配合良好,确保气体及冷却气流通。安装将所有的部件放在干净的绒布上,避免脏物粘到部件上。在O型环上加适当的润滑油,以O 型环变亮为准,不可多加。
2.消耗件在完全损坏前要及时更换
消耗件不要用完全损坏后再更换,因为严重磨损的电极、喷咀和涡流环将产生不可控制的等离子弧,极易造成割炬的严重损坏。所以当第一次发现切割质量下降时,就应该及时检查消耗件。
3.清洗割炬的连接螺纹
在更换消耗件或日常维修检查时,一定要保证割炬内、外螺纹清洁,如有必要,应清洗或修复连接螺纹。
4.清洗电极和喷咀的接触面
在很多割炬中,喷咀和电极的接触面是带电的接触面,如果这些接触面有脏物,割炬则不能正常工作,应使用过氧化氢类清洗剂清洗。
5.每天检查气体和冷却气
每天检查气体和冷却气流的流动和压力,如果发现流动不充分或有泄漏,应立即停机排队故障。
6.避免割炬碰撞损坏
为了避免割炬碰撞损坏,应该正确地编程避免系统超限行走,安装防撞装置能有效地避免碰撞时割 炬的损坏。
7.最常见的割炬损坏原因
(1) 割炬碰撞。
(2) 由于消耗件损坏造成破坏性的等离子弧。
(3) 脏物引起的破坏性等离子弧。
(4) 松动的零部件引起的破坏性等离子弧。
8.注意事项
(1) 不要在割炬上涂油脂。
(2) 不要过度使用O形环的润滑剂。
(3) 在保护套还留在割炬上时不要喷防溅化学剂。
(4) 不要拿手动割炬当榔头使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如何保养数控切割设备
1、防止触电
当通电或机器正在运转时,请不要接触电器柜和操作台内的任何电气元件。否则会发生触电。
请不要湿手操作任何开关旋钮,以防止触电。
请不要带电进行查线或更换电气元件,否则会触电或受伤。
具备相应技术资格的维修人员,并应严格按照电气维修技术要求才可维修该设备。以防发生意外。
2、防止火灾
切割机使用的工作原料为易燃性气体如乙炔、丙烷、液化气等气体。因此需定期检查整个气路是否密封完好。
切割机的气源部分应远离明火,并在其附近放置性能正常的二氧化碳或其他相应的灭火装置。
操作人员在调火时应对其进行及时控制,以免发生火灾。
3、防止损伤
当切割机运行时应注意前方是否有人或其他物体,以免撞伤。
在每次切割完毕后,应提升割炬到最高处,以免碰到钢板,撞坏割炬。
机械维修人员在维修保养时应确保机器处于停止工作状态。并挂上警示牌,以免机器突然运行而发生人为事故。
在机器运行较长时间时,不得用手直接触摸模块上的散热片和其它的发热器件,以免烫伤。
4、操作注意事项
1.开机前检查机器管路是否有漏气现象,有漏气现象决不开机。
2.开机后要检查工作面和导轨上是否有障碍物,若有障碍物必须排除。
3. 操作人员不能随意离开工作岗位,非操作人员不得随意开动机器。
4. 在操作中如遇到紧急情况时,要立刻按下红色急停开关,防止发生意外。
5.维修保养数控时要注意有专管员指挥协调。
6.关机前关闭所有气阀,并放空气路中的剩余气体。
7.若发现管路有回火现象,要立即断电断气。对机器的故障现象要有记录。
8.如发现故障,应有故障记录。
5、其他注意事项
(1)搬运和安装
在吊装搬运前需拆掉控制器,并确保其无过大震动而运输。
该切割机在吊装时防止冲击、碰撞。并让割炬运行到机架的适当位置以保持平衡。
(2)外部接线及气管连接
应严格按照图纸要求进行电源连接和气路布置,并保证电线和气路有合适的长度。
若配有等离子电源,则需严格按照等离子电源制造商的要求进行电、气的连接。
(3)不得改变机器的相关参数,以免引起故障。
(4)切割机的安装位置应选择在较小冲击震动的地方,附近应无锻锤和大型压力机等振动较大的设备。
一、机械部分维修维护
1、 每周一次用真空吸尘器吸掉机器内的粉尘和污物,所有电器柜应关严防尘。
2、 各导轨应经常清理,排除粉尘等杂物,保证设备正常齿条要经常擦拭,加润滑油,保证润滑而无杂物。
3、 每六个月检查轨道的直线度及机器的垂直度,发现不正常及时维护调试。
二、 气路部分维修维护
1、 气路系统维护
a、 经常检查气路系统,发现漏气及不能正常使用的零部件应及时处理,保证气路畅通。
b、 应经常擦拭清除气路的灰尘及杂物,防止气路过早老化。
2、 减压阀的维护,调节减压器,将压力表调到需用的压力,调节过程中应使压力由小到大,确保减压器能连续调节。如不能连续调节或气体从安全阀中泄漏就必须更换新的减压器。自行折装气体减压器之零部件,将会造成设备损坏,甚至严重人身伤害。
3、 割炬割嘴回火防止器的维修
a、 割炬采用专业厂家生产的机用割炬,割炬长期使用,密封面损坏,与割嘴密封不严,必须用专用工具修复。
b、 割炬也采用专业厂家生产的标准快速割嘴,对于新割嘴,必须经检查合格方可使用。
c、割嘴污染了需用专用工具清理预热火焰孔及切割氧通道。
三、设备操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严禁非专业人员操作此机,否则后果自负。